close

passengers.jpg

英文片名:Passengers
導演:摩頓帝敦  Morten Tydlum
出品:美國  / 2016

撰文 / Howard Yang

在原創題材匱乏的當代好萊塢,《星際過客》劇本有著新穎迷人的科幻設定,曾登上2007年「黑名單」(Black List)潛力劇本榜,在開發階段便吸引許多一線影星關注(傳聞最初的選定由基努李維與艾蜜莉布朗特主演),後來成功敲定《星際異攻隊》克里斯普瑞特、人氣與演技兼具的珍妮佛勞倫斯主演,並找來以《模仿遊戲》在好萊塢奠定名聲的挪威導演摩頓帝敦(Morten Tyldum)執導筒,但儘管編導演陣容堅強、親和力極高的男女主角上遍各大節目賣力打片,美國上映前夕的影評人仍大多毫不留情地給予冷淡的負評。

問題究竟出在哪裡?以好萊塢娛樂特效片而言,《星際過客》仍屬水準尚可之作,但對一部在宣傳期間不斷暗示劇情藏有驚人內幕的科幻電影而言,其劇本無論是在技術面上的情節設計、人物情感的火花,乃至更深層科幻哲思的刻劃,都顯得力有未逮,曾寫過《普羅米修斯》、《奇異博士》等科幻大片的新生代編劇瓊史派茨(Jon Spaihts )雖在前半段拋出了引人好奇的設定,最終給出的答案卻不夠聰明甚至稍嫌膚淺,無法在科幻影史銘刻下自己的獨特印記。

本片其實是太空科幻文類「世代船」(generation ship)的變奏,藉由理應冬眠120年卻因意外而提早90年甦醒、註定得在無垠宇宙中孤獨老死的星際旅客來勾動整個故事的懸念。

passengers-2016-film-9G4P.jpg

普瑞特扮演的男主角是全片第一個被喚醒的角色,身為中下階層技工的他象徵了人類文明的技術及物質面,在第一幕中他隻身體驗了這艘由財團設計、宛如豪華渡假村的高科技船艦,內裝亮麗乾淨,配備語氣親切的人工智慧語音以及孜孜不倦的打掃機器人,宛如消費社會中的巨型商城縮影,一切都被資本主義的付費邏輯所宰制,縱使未如電影《鐵達尼號》般區隔出上下階級的實體空間,但編導顯然有意識去嘲諷小老百姓面對金錢掛帥、注重表面形式企業時的無力及被剝削感(例如那通數十年才抵達卻索價不貲的星際電話)。儘管衣食無虞、獨自坐享豪華艙,當男主角領悟自己將在太空孤老終生後,一如《絕地救援》在火星坐困愁城的麥特戴蒙,他開始瘋狂尋覓解方卻見不到一絲希望。

第二幕宛如聖經創世紀般,寂寞難耐的亞當有天意外瞥見心中理想的夏娃,歷經天人交戰後,他駭入維生艙手動喚醒了心儀(意淫)已久的睡美人,並撒謊說她也是因為系統失靈才脫離休眠狀態,當女主角痛苦地接受現實後,男主角逐漸擄獲她的芳心,全片也隨之進入愛情喜劇的老梗戀愛公式:兩人共進浪漫晚餐、一起看電影、玩跳舞機、激情做愛、訴說彼此的過去及理想(最終僅是無關緊要的背景故事)……,直到男主角決意向她求婚之際,女主角驚覺受騙並狠狠甩掉男友作結。

第三幕隨著另一位神秘角色的出現,揭開了整艘船潛藏的致命危機,整部片調性驟轉為太空災難片,兩位主角此刻被迫冰釋前嫌,好聯手克服眼前難關,全片也瞬間轉眼變成《鐵達尼號》加《地心引力》,珍妮佛勞倫斯甚至一度喊出類似「You jump, I jump.」的肉麻台詞(被改編成「You die, I die」,意即「你死,我也活不下去」、宛若瓊瑤小說改編電影才會出現的對白。),在男女主角赴湯蹈火、經歷一連串轉折後,英雄終於贏回女主角芳心,在漫漫長路的太空之旅選擇結為連理,形塑了一則歌頌單偶浪漫愛的伊甸園神話。

passengers-movie-images-lawrence-pratt-25.png

綜觀全片其實並不難看,有奇觀特效、俊男美女、懸疑刺激的太空災難場景,但追根究底,劇本仍有幾個以下幾個不可忽視的問題:

一、缺乏鋪陳的第三幕:

乍看之下編劇花了不少心思融合各種類型,試圖讓第三幕高潮迭起,但因為這個危機出現得太晚也太薄弱,不若《地心引力》、《絕地救援》開門見山便專注刻劃太空環境的險峻、災難的戲劇起伏,本片前兩幕似在探討愛情與人際關係的科幻哲學片,第三幕卻霎時變成驚險連連的動作電影,在故事主軸不清、故事轉折又過於俗套的狀況,本片結尾自然缺乏令人信服的張力;而當前一秒還在冷戰的分手情侶,中途化解心結攜手合作,最後甚至上演起生離死別的狗血戲碼時,男女主角之間原本微妙的階級/權力/愛憎關係,也瞬間一筆勾銷,煞是可惜。

另外就情節邏輯而言,一艘動力系統被嚴重破壞的太空母艦,竟然在行駛了兩年後才忽然出現明顯的失靈,而人工智慧的集體故障與引擎毀損之間的關聯,乃至船艦資料的消失,都欠缺合理細緻的解釋,以至於最後一幕像是劇本倉促完稿的成品。

二、斧鑿痕跡明顯的功能性角色:

勞倫斯費許朋飾演的黑人艦長,明顯是為了啟動第三幕終章而硬生插入的功能性角色,甚至在功成身退後就立刻領便當下戲,完全沒有意圖讓他與兩名主角產生火花與情感共鳴,最後的死亡告別亦是公式化情節的必然,完全無法喚起觀眾的悲傷,也浪費了一名曾在科幻鉅作《駭客任務》中樹立經典領袖形象的優秀演員。

三、缺乏想像力、包裹科幻外衣的浪漫通俗劇:

本片從宣傳策略一直暗示兩人的甦醒、船艦的故障背後隱藏著神祕的陰謀,也讓人從頭保持懸念,揣想這家籌劃星際旅程的巨型企業究竟在打甚麼如意算盤,但兜了一大圈後,觀眾最後才發現正如開場鏡頭所示,所有的異常僅肇因於一場偶然的「天然災害」,而不免感到有些失望,也讓本片順理成章成為一部爆米花電影,無法如庫柏力克《2001太空漫遊》、鄧肯瓊斯《月球》般拋出辯證人類存在意義的科幻寓言或哲學對話。

全片前半段不乏許多有趣的提問,比如男主角在第一幕面臨的艱難抉擇與背後的倫理爭議(若極端處境下人吃人是可以被諒解的,同理,我們能否犧牲他者來滿足自身精神上的需求?)、兩人聊起當初選擇踏上這條星際不歸路的動機(放棄自己原有的人生去追求新的世界是否值得?)、以及女主角領悟背後真相的反應(如她所說,這是一場謀殺?),紛紛觸及了人對社會關係的依賴、對伴侶的渴求、乃至性別與階級等社會經緯所交織出的複雜關係。若從女性主義觀點出發,全片其實描寫了一名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患者如何愛上自己加害者的肥皂故事,編劇用男主角的真情、不惜殉難的英雄行徑來合理化他形同犯罪的爭議選擇,但兩人之間的感情究竟是封閉情境下寂寞男女的乾柴烈火?還是命中注定的真愛?萬一女主角甦醒後沒有愛上男主角怎麼辦?在這個形同囚室的牢籠中,到底又是誰選擇了誰?這些選擇還有意義嗎?

Passengers-HD-Trailer-Still.jpg

看到最後,編導似乎完全不欲深究這些潛在的尖銳問題,選擇了一條平庸討好的路數,讓第三幕收尾寫成模仿《鐵達尼號》等娛樂大片般的膚淺戲劇高潮,讓原本應該開拓人們想像疆界的科幻文類,最後寫成骨子裡是保守到不行、歌頌愛侶互相完整彼此的浪漫通俗劇,不免令人稍感失望。

(如果原本凍死在太空的男主角沒有被救活,那麼他原本要送給女主角的戒指應該就成了《鐵達尼號》的「海洋之心」了吧?事實上,我反而比較好奇這個一夫一妻異性戀太空家庭的後續發展,這90年間兩人如果結婚生子,甚至還喚醒更多旅客試圖繁衍後代,或許可以發展成另一齣更有趣的科幻情境劇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oward Y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