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演:R.J. Cutler
出品:美國 / 2009
撰文 / Howard Yang
時尚是宗教,VOGUE是聖經
「時尚」對大眾總帶有幾分霧裡看花的神秘,雜誌中刊載的名模、華服、美饌……對許多人而言,乃是遙不可及的浮華奢侈。
藉由潮流定期的汰舊換新、符號的操弄炒作,品牌的象徵價值已凌駕於實用價值,而這中間行情的起伏,未必關乎自由市場消費者至上的邏輯,反而端看了把持傳播工具的一方,如何哄抬某種款式、色彩、設計師……,從而決定當今最「IN」的風尚。當然,社會的反應互動也會反饋給操作潮流的上位者(或用另一種形式被收編),但是不可否認的,時尚較一般商品更有種類似宗教般的權力結構與拜物特性,某種後天養成的文化資本與品味,宰制我們的欲望導向、指導我們的消費行為、形塑我們的美學好惡。(想想《穿著Prada的惡魔》裡頭Andy穿的那件亮藍色毛衣,其實正是被時尚工業層層篩濾後的產物。)
也因此,當有人說出:「時尚是種宗教,VOGUE就是聖經。」一語,時尚愛好者(fashionista)們未必反感,反而可能點頭附和。那麼,在這個衣香鬢影的拜物教中,誰是那位握有生殺大權的教皇呢?VOGUE雜誌裡的各個員工已在R.J. Cutler的最新紀錄片《時尚惡魔的聖經》中講出答案:Anna Wintour。
時尚工業的一代女帝
如果你有看過《穿著Prada的惡魔》,你一定對梅莉史翠普主演的時尚主編Miranda Prietsly印象深刻,她難以親近、冷硬孤傲的形象,移植自原著半自傳小說中的現實人物-美版VOGUE主編Anna Wintour。
現實中的Anna總頂著一頭俐落、熨貼的BOB髮型,戴著厚重的太陽眼鏡,雙手交叉胸前,酷酷地出席各大時裝秀與派對。由於無法窺知太陽眼鏡下的她是喜是怒,她刻意保持的冷酷形象及距離感,使得她在人前總顯得深不可測,加上各種流言的竄起,她於是有了「核冬安娜」(Nuclear Wintour)等大小恐怖稱號。

《時尚惡魔的聖經》這部號稱獨家授權無限制拍攝VOGUE雜誌工作實況的紀錄片,試圖為大眾解開環繞這名傳奇女帝身邊的神秘靈光。影片開場的訪談中,特寫鏡頭的景框緊揪著Anna,彷彿欲從她面帶微笑、冷靜從容的外表下挖索出些她私密的心緒,過程間,她時而丟出慧黠的答案或反詰,時而遲疑地忖度沉吟,我們看到仍是一個女強人苦心經營的專業形象、與她背後代表的時尚工業,深沉難以捉摸。
接著,鏡頭轉到了VOGUE總部內在各辦公室穿梭的人們,正為了即將到來的九月號而忙碌不已,這本號稱份量厚達八百多頁、將有1/10的美國女性人手一本的鉅作,不僅宣告了當季秋冬的潮流,同時也是吸引各大廣告商紛紛砸錢的金飯碗。
受訪時編輯們一致強調,VOGUE就是Anna的觀點與作品,沒有她就沒有VOGUE,若把VOGUE比喻成教廷,Anna就是教皇。

他們戰戰兢兢地依安娜的指示調整內頁、決定著model照片的去留,當他們要和Anna會談時,總得穿越長長的廊道,才能抵達如深宮閣闈般的辦公室,在她案前恭敬地聽候指令,鮮少敢直接表達異議不滿。無論在服裝run-through、或雜誌樣本室中,Anna總明快將一件件她憎惡的設計或照片剔除,毫不留情地指出缺點並退稿,編輯們嘔心瀝血後作品的生殺大權,全在她手上,一位資深編輯的作品在片中便因被她冷冷批評為缺乏「華麗感」(glamour)、需要再加強(lift it),而在離去後露出惶恐不已、瀕臨崩潰的樣子。
Anna Wintour正是如此,她無需疾言令厲色、咄咄逼人,只要微微側過臉去、露出不置可否的冷淡眼神,便足以讓設計師坐立不安,連Jean-Paul Gautier、Oscar de Larenta、Karl Lagerfeld......等大牌設計師在她面前也都得正襟危坐,對她的評價奉為圭臬。
為什麼一位雜誌主編可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Anna的權力不只限於雜誌版面,她長袖善舞的商業性格,其實在《Prada》一片便可窺知一二,她和CondeNast出版集團、大型百貨業、與各大時尚品牌,都維持了相當的良好關係,從貨品的營銷、人事的薦用、乃至新設計師的提拔,都充份發揮影響力,甚至可以說,Anna Wintour利用Vouge這本雜誌,形塑了時尚工業上下游各個環節。
私密身影的速寫
正如Anna的出版商指出,她無需平易近人(accessible),平易近人也並非在殘酷時尚業的生存指南。儘管她的非人面向與距離感,很難得到一般觀眾的認同及喜愛,但不得不承認她的高度專業、冷銳的權威感,的確讓人心生幾分敬佩。

當然這部片仍刻劃了她個人的生活,其待人處世的拘謹,或許承自積極培養她走入出版業、身為英國《晚間標準報》(Evening Standard)編輯的父親;她的女兒雖然與她關係親密,但當她說出無意在時尚或出版業工作時,仍難掩其失望的神情;她的三位手足都在左派媒體、第三世界福利組織工作,想當然爾,對她所身處極度政治不正確的浮華時尚工業,必然難以認真看待、甚至可能嗤之以鼻,根據Anna本人的說法,他們被她的工作「逗得很樂」(amused)。
時尚女帝的真人版在鏡頭前雖然少了誇張化的戲劇演繹,但她被同儕又敬又畏、缺乏家人認可,除了與她女兒相處的橋段,我們並未看到太多她個人的情感寄託或柔軟面向,也因此Anna和「Prada」中Miranda的身影,的確有幾分重疊的神似之處。導演Culter與攝影師不時捕捉著她身上首飾、高跟鞋的局部特寫,而她坐在轎車內時,我們看到陽光爬過她一吋吋的衰老肌膚,頗有股張愛玲筆下那種華麗卻又蒼涼的氛圍,而她在電梯中退縮一隅的疏離姿態,流露的不是傳說裡睥睨眾生的肅殺霸氣,反而有種高處不勝寒的寂寞。
劍拔弩張的對立觀點
Anna的工作主要是挑選與決策,然而要催生整本雜誌,仍仰賴著底下創意團隊的奧援,當影片前段建立出她的一手遮天的權威表面後,在後段則透過其屬下的側寫及訪談,漸漸鬆動了時尚女帝的專制神話。
編輯工作間各方一來一往的過程相當有意思,儘管眾人在Anna面前唯唯諾諾,回到私下工作崗位時,不免還是會因為自己心血遭受退件修改而有所抱怨,全片的許多趣味,就來自檯面上下、各部門間對立觀點的角力拉扯。

現任美版VOGUE創意總監、編輯資歷超過40年的Grace Coddington,是本片另一位不遑多讓的重要人物。很難想像這位一頭蓬亂紅髮、滿臉皺紋的老太太,竟在迷戀青春稚齡、瞬息萬變的時尚界中擔任了視覺主創的前鋒旗手,發想出許多華美的專題內頁(editorial)與服裝造型。她和Anna同期進入美版VOGUE工作,是Anna最仰賴的左右手之一,卻也是最常與她意見相左的元老級人物。
兩個女人檯面下的戰爭,是全片最吸引人、有趣的主線,她時常因自己作品被Anna刪去、預算被限縮而在鏡頭前叨叨碎念、備感無奈,她更向導演半開玩笑地形容兩人關係:「我倆時常為不同的觀點產生衝突,我知道安娜的容忍極限在哪,但她卻不知道我的極限。」

從Grace這位老奶奶身上,我們在冷峻的時尚工業中看見難得較為人性化、溫暖的一面,她事必躬親的工作態度與真性情也和Anna形成強烈對比。Grace更像名天真爛漫的藝術家,而非強勢的管理者,其作品總有種濃濃的懷舊的奢華氣氛,寧願保有種刷白的迷濛美感,也不願讓過於明亮的商業色彩攻佔版面,觀眾也因此會傾向認同她的角色,在Anna撤下其作品後而備感惋惜。儘管如此,她承認自己念舊的浪漫性格不適合掌管整家雜誌,Anna高瞻的強人姿態,的確更有能力帶領Vouge貼近潮流,她也見證了90年代末雜誌封面中,模特兒逐漸被電影明星取代的風潮,儘管她並不樂見此現象,但卻也得承認Anna有其遠見,利用此作法大大促進銷售量及能見度,甚至使整個時尚雜誌圈起而傚尤。
在於攝影大師Mario Testino替女明星Sienna Miller拍的封面及羅馬專題照;此時我們看見時尚業要求女性激瘦形象的偏執,及對其妝髮、牙齒的緇銖必較,數位修片換來的美麗其實只是粉飾塗改後的幻影,在版面有限下,Grace先前嘔心瀝血的絕美作品,隨時可能被她心中的俗氣女星取代。至於兩位明爭暗鬥的女人如何化解彼此衝突?最後誰贏了這場戰爭?在此先當作予以保留,暫不點破。
大眾媒體與時尚:解碼與加密、真人實境秀的明星
「時尚有時會令某些人不安。」影中一開始Anna 在訪問中開宗明義就為時尚辯護,說明批評時尚的人很多只是被排擠在外圍的酸葡萄,穿著Carolina Herrera洋裝的女人,不代表她一定膚淺無腦。Anna如此化約的說法實在有些反智,時尚工業的爭議絕未如此簡單,其於女性身體形象、環保、動物權、階級……等戰場,總飽受在大眾傳媒與學界的種種攻訐。

要拍一部毫不帶批判色彩的時尚紀錄片似乎有些天真,但若將社會結構下複雜的權力網絡拿來指責這些執行創意工作、對專業充滿熱情的底層小螺絲,也有些不公平。本土紀錄片擅長剖切議題背後盤根錯結的問題成因,有高度的社運性格,但面對這樣一部作品,不妨視之為輕快的娛樂產品,反而能從裡頭呈現的人物剖面、職場風雲中看出一些興味。(甚至在片尾高潮處,來自「真實世界」的紀錄片攝影師Bob揭露自身的存在,參與了與時尚界打造浮華幻影的過程,兩者互相的觀看、批評、介入,形成片中相當有趣的橋段!)
近年來的「時尚電影」如過江之鯽般湧出,電影如《穿著Prada的惡魔》、紀錄片如《時尚大帝》(Lagerfeld Confidential)和《范倫鐵諾:時尚天王》(Valentino: The Last Emperor)、戲劇如《醜女貝蒂》、實境秀如《名模生死鬥》、《決戰時裝伸展台》……,都紛紛在替過去神秘、高不可攀的時尚工業去神秘化,揭開此工業背後一環環的產製流程。

或許是看中了大眾對此工業的好奇,模特兒開始在鏡頭前侃侃而談,幕後的編輯與設計師也躍上鏡頭成為明星,大眾媒體與時尚業的共謀炒作下,宛若形塑了一個巨大的集體實境秀,只是這回汰選人材的不是前名模Tyra Banks創造的虛幻泡泡,而是Anna Wintour、Grace Coddington、Robbie Myers、Joe Zee……等人的辦公室。換言之,媒體無論將Anna塑造成專擅的女暴君、或是本片中恪守職責的女強人,其實旨在進行另一種明星效應的炒作,將專業的個人光環轉化為另一種浮華幻影,供時尚男女們垂涎共賞,仍無視體制背後交織的龐大商業及政治網絡。從此觀點看來,全片呈現面向仍略嫌單一,資料蒐整的功課也不夠詳實,Conde Nast出版集團、VOGUE的廣告商、Elle與不同Vouge版本的競爭對手……都是可以再挖索、彙整的素材,也因此本片雖有一窺時尚工業內幕的娛樂性,但缺乏進一步激盪、衝擊觀眾的智性啟發。
Anna Wintour不是笨蛋,也不是只想利用媒體漂白形象的自戀狂,她授權外界拍攝的動機,無非是盤算著如何搭上這班實境秀/紀錄片熱潮,藉此替VOGUE增加曝光率與商機,進而鞏固自身地位。時尚女帝的高明不在其絕世出塵的品味、或盛氣凌人的架子,而是她穿梭在浮華與現實、媒體與財閥間,那一貫精明算計、卻又不著痕跡的優雅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