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電影節結束了,努力趕場看了共31部長片與短片輯,也在眾多雜事與紛紛擾擾間,試圖好好靜下心來看片,但有時還是不敵睡魔的侵擾、以及被某位不時現身影展現場的大魔王給弄得心煩意亂;今年片單雖然沒有什麼嚴重的地雷片,不過整體而言驚喜之作好少,大多為平平或中上之作,值得一看的大概就是三顆半星起跳的那幾部,四星以上才稱得上是推薦好雷。
台北電影節雖然結束,暑假還有"膠捲修復影展"與光點的法斯賓達在等我......手頭的計畫也有兩、三個,希望屆時都能開心看完片,並把重要的事情都一併順利解決。
6/26 Fri
13:00 德國之秋 - Germany in Autumn 新光二廳
★★☆
11位德國導演在三十年前以短片形式述說對恐怖動亂的時局觀察,可惜篇章間沒有清楚的休止句讀、情節與人物亦破碎而缺乏連貫,雖然有靈光乍現的精采片段,但對大多缺乏德國政治史知識的觀眾而言,恐怕難以消化。(不過某些句子、詩意的畫面、還有安蒂岡妮的諷刺劇...都還頗有意思。)
"當傷害到達一定嚴重程度時,當初是誰開始的並不重要,而是要盡快終止它。"
另外策展人若能將今年奧斯卡外語入圍片"赤色風暴"與馮卓塔的"德國姊妹"一併邀來,與"第三代"及片對照,則更符合今年介紹德國城市與國族歷史的初衷。
15:30 腦海中的喧囂 - The Noise in my Head 新光二廳
★★★
寂寞城市中一個個寂寞男女的伶仃剪影,導演用音畫對位、斷裂的手法,去表達內心壓抑的情愫或幻想,魔幻而動人平日人與人、親密擁抱或親吻的渴望,掩飾在鎮定表情與浮泛言語下,現實中卻只能隔著虛空的撫摸,感受彼此缺乏的熱度。
不過這個孤單情結,並沒有進一步的變化、或解套,而是沉浸在那種喃喃的焦慮感,是全片內涵層次較單薄的部分。
另外,女主角Celine Bolomey的細膩演技值得一推。
19:00 陽陽 - Yang Yang 中山堂
★★★☆
本日最好看!包軒鳴臨場、迫近感十足的steadi-cam手持攝影一以貫之,將青春少女對親情、家人、愛情、未來的徬徨踟躕、浮躁情緒,捕捉得十分真實。人物的刻劃與層次、演員的指導,無疑是比"一年之初"更為成熟。
可惜末段關於"尋覓生父"那段的後設式揭祕,處理得反而較為倉卒而失真,沒有發揮出如"送行者"結局般強烈的情感衝擊;整體而言,張榕容即興的表演與情感爆發力雖然很強,但或許情緒的崩潰頻率不那麼高(或停止在崩潰前的高點),這個角色反而會更有值得玩味的內心層次與神秘感。
片尾一個陽陽不斷奔跑的長鏡頭,是她過往的青春縮影,也是她迎向未來人生的態度,個人很喜歡。
6/28 Sun
10:00 空山靈雨 – Rainging in the Mountain 新光二廳
★★★★
本日最好看,胡金銓電影高招的地方不在武術招式的快狠準,而是在劇情的刻畫與鏡頭的意境,本片算是教化寓言頗濃厚的一部片,但多組人物線交織相當有趣,人物潛藏的鉤心鬥角與檯面上的鞠恭作揖,也形成了精妙的諷刺,然後幾位偷兒一直在佛寺裡鬼祟潛行,卻根本是故作緊張的一場空,某些地方也真的很幽默 ("物外大師"是星爺電影"夢遺法師"的前身?XD)
雖然結局有點牽強且教化味濃了些,不過還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片。
另外這部片看到許多兒時紅極一時的演員(ex:孫叔叔),六、七年級生看了會懷舊起童年記憶。
13:10 我的陽光 - My only sunshine 中山堂
★★★
女孩進入青春期的掙扎紀事,背景總是嗡嗡的船鳴、嗡嗡的哼唱、半生埋葬於病榻且呼吸困難而濁重的爺爺用湯匙敲打著床沿,叫她去買菸,初經來了、男同學與路人、乃至雜貨店老闆開始投以覬覦的眼神甚至性騷擾,寄宿在改嫁生子的母親與老鴇那,老爸幹著見不得人的勾當,總在有人上門時躲起來,困滯的生活一無變化,平日駕著小船乘風破浪,黃昏闃暗,未來渺茫。
"你是我的陽光,我唯一的陽光,你讓我快樂,我愛你,寶貝。"
紅色的娃娃持續發出諷刺的機械叫聲。
18:30 穿制服的女孩 - Girls In Uniform 新光二廳
★★★
有趣的老電影,特殊的寄宿女生情誼&同志情愫,而受制於校方霸權的情境令人想到尚維果的操行零分,
還算不錯的電影,但少了那麼一點神采。
6/29 Mon
13:30 沒問題俠客 - The Yes Men
★★★
導演和友人透過架設偽WTO網站藉此假冒WTO代表四處受訪演講(甚至宣佈WTO關門倒閉!)透過說出真話批判跨國集團代言組織為資本家設計的"感應式"充氣巨屌金裝真的很"屌",而諧擬的行動藝術也是一絕。
16:00 沒問題俠客修理世界 - The Yes Men Fix the World
★★★☆
劇情與事件編排明顯較首集多了層次與架構,行動也越來越大膽。
在BBC上替Dow化學公司聲稱全額賠償印度博帕爾事件受害者、偽人肉蠟燭 (替代性能源 XD),設計因應世紀災難的生存球! (這個實在超好笑!)、阻止卡崔納風災重建區的官商勾結私有化,印製夢幻的紐約時報......。
透過這個記錄片可以發現,荒謬的不是這些行動藝術家,而是這個世界。
19:30 找一張床 - Unmade Beds
★★★
音樂好聽、尋父男主角演出細膩動人,也勾勒了外來移民、倫敦次文化景點,由兩條主線鋪陳親情、愛情(性向)的游離與掙扎,不過處理雙線敘事時整體稍嫌失焦,沒有更深層的爆發與衝擊力。
21:50 橋下戀曲 - Under The Bridges
★★★☆
法國詩意寫實風的德國電影,卻在二戰時期的柏林所拍攝(劇組一邊躲空襲轟炸、一邊拍片),雖然被視為逃避主義的戲劇,不過難得的是其不為納粹政權服務,而以充滿個人主義的精神,細膩描繪"二男 vs 一女"的友情/愛情困局,三人在船上與陸上不斷巧遇、錯身、相遇,漂泊間追尋對愛的渴望,並跌跌撞撞,雖仍可看見善用光影表達人物心境的表現主義色彩,並整體而言更神似尚維果三零年代的"亞特蘭大號"(L'Atalante)。
6/30 Tue
13:30 星期天的約會
★★★☆
第一次在戲院觀賞完全無聲的默片 (這部片看時沒有音樂真的很可惜),二零年代末一群獨立製片者擺脫片廠盛行的表現主義風格,以輕盈、半紀實的實驗影像風格,捕捉柏林資產/休閒階級於假日的閒逸風情,
而比利懷德的劇本,亦點出男女情愛的算計、羨妒,以及對與社會上不平等的性別結構的批判。(註:雖然片中女人被男人玩得死死的,不過當時威瑪政權的德國已有"新女性"運動,性別意識已然抬頭。)
相當喜歡中間多張人臉攝影,交替靜照與活動影像的實驗手法,而結尾也收得很好,亦傳達出當時歐陸資本化都市生活的現代性徵兆(可和蘇聯Vertov的"持攝影機的人"與"柏林城市交響曲"做對照)。
16:00 在世界轉角遇到愛
★★★☆
童年的離鄉逃亡、與成年後因意外失憶的返鄉/回溯記憶之旅,編導在兩趟旅程的交替穿插間,鋪陳人事已非的無奈悲情,也召喚童年柔焦而昏黃的美好親情、友情記憶,保加利亞的景色與感人的配樂很有效果;
而片末透過玩具車、擲骰子的翻騰,達成喚醒記憶的功能與救贖式的癒療,也是畫龍點睛的設計,收得很漂亮,
不過此類以個人際遇對照國族歷史的片型並不算新鮮,全片有些設計過於刻意溫馨,人工痕跡明顯,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7/01 Wed
15:00 熱舞夏日 - Hot Summer 新光二廳
★★☆
鐵幕下完全採逃避主義的載歌載舞東德片,內容描述男男女女間的性別戰爭與情欲流動,並帶出浪女Brit和兩位帥男主角的三角戀為後段主軸,雖有數首還算琅琅上口的歌曲,以及稍具創意的歌舞排場,但全片並沒有想像中歡樂和惡搞,敘事也不甚流暢,看得有些意興闌珊,若想要比美西城故事等美式歌舞,卻仍有一段差距。
7/03 Fri
10:30 我的寂寞花園 - Parque Via 新光二廳
★★★☆
阿根廷老管家苦守空屋多年的日常routine紀事,日復一日的生活儀式間,生命點滴流逝,老管家成天打掃房子、閱聽著媒體傳來的竦動血腥新聞。
他活得卑微像只蟲子,生存狀態全然被制約,自限在狹小的圈欄裡,彷彿隨時可輕易被拈死,儘管他和老女主人有著曖昧的情感流動,但身份階級讓他永遠只能凝視她的後頸,與吩咐工作時鼓動的嘴唇,女主人並非惡人,但她從不直視下人,連肢體接觸都如同禁忌,儀態舉止間充滿了凜然、權威距離感,階級對立間並非善惡對錯的問題,而是糾結更多人性的複雜。
全片手法讓人聯想2007年同樣得了盧卡諾金豹獎的日片"愛的預感",以及荷蘭女導演的"珍妮德爾曼",不過手持攝影的調度,帶動了韻律的節點與情緒起伏,讓全片更有可看性;而導演指導非職業演員的功力更是一流。(女主人是導演的母親,而男主角現實生活中就是那棟豪宅的管家。)
全片唯一缺憾就是邏輯稍嫌不合理的結局,儘管意念上傳達了主角自囚的人生困局。
14:00 麵包來的日子 - Bread Day、雜耍家族 - Highway
★★☆
極端的自然主義、無旁白與刻意加工變造的紀錄片,充分捕捉荒原、蒼漠中小人物的生命,並並時而以動物的激烈競食、人物的動作(發動車子),等乍似無關緊要的瑣事細節,作為某種生存情境的譬喻、類比。
但整體而言,過長的鏡頭極度挑戰觀眾的耐性,雖有某種粗樸曠遠的韻味,但坐滿中山堂的觀眾看完後反應卻頗為冷清,片型與份量似乎不適合拿來作為導演專題?(而且導演另有兩部"Paradise"&"In the Dark",也沒邀來,算是殘破不全的專題。)
17:00 窒息暴戾 - Breathless 新光二廳
★★★★
青年導演競賽中最喜歡的一部,韓國演員梁益準自導自演的處女佳作,環環相扣的一組組人物的破碎家庭與命運,串聯成一個閉鎖、輪迴的暴力迷宮,曾被傷害的主角,慣性地暴力麻痺自己的情感,儘管努力往悲劇宿命的反向逃去,卻仍不自覺地成為傷人的可悲壞人。
大男人的粗口髒話與痛毆從頭狂飆到尾,但主角情感卻十足細膩而脆弱,痛苦的回憶瀰漫期間,非常喜歡男主角躺在女主角大腿訴說心事上的那場戲。一個哀傷傾訴、一個強顏歡笑,壓抑與外放,卻都是淪落天涯可憐人。
某些橋段與結局,稍嫌過於情感滿溢而強烈(ex:結局的溫馨平淡聚餐與眾人痛哭的反差平行剪輯),不過整體有可看性,將家暴題材這種老梗說得真誠而動人。
19:30 戀戀茉莉香 - Talentime 中山堂
★★★
輕鬆可口的愛情/親情雖音樂喜劇,不過仍中間一度累到昏昏欲睡,跨種族的角色設計與喜劇橋段均佳,導演鋪陳故事、諷刺社會偏見的手法亦相當細膩,歌曲也好聽......唯一的可惜之處就還是有點俗套吧。(關於愛情的部份)
7/04 Sat
16:30 抵擋太平洋的堤壩 - The Sea Wall 中山堂
★★☆
不慍不火的史詩大氣敘事節奏,但改編自莒哈斯的小說時,仍受制於原著結構無法自由施展,被迫於片長限制而刪除片段,顯得跳躍而殘破。
全片談了很多議題:殖民者對當地人民的巧取豪奪、剝削暴力、多方勢力的競合、官僚與商人的陰謀、主角一家人的情感、受制於現實而出賣家人、兒女成長離去的悲情......。感覺什麼都想講一點點,但都講得不深,也缺乏起伏的戲劇流動感。
但結局收尾得還算不錯,有把自然土地生命力與人的生存、情感連結起來,女主角伊莎朵雨蓓和Gaspard Ulliel演出均十分精采。
可惜大多時間我對這部片的感覺是稍嫌疲軟的。
7/05 Sun
13:20 台北電影獎動畫精選 新光三廳
★★★
整體而言都不錯看,只有"躁鬱之心"的實驗類型稍微跳tone了些。
個人排名:我說啊我說 > 番茄醬 > 金魚藻 = 親愛的小胖。
16:30 人骨旅店 - The Bone Man 中山堂
★★★☆
人為愛癡狂、為愛作惡,有趣的類型混合,描寫扭曲人心的黑色驚悚與浪漫愛情並行發展,處處點綴著引人發噱的黑色幽默,卻又不過分誇張離奇,有一定的寫實說服力與現代化社會背景(上個世紀初的城鄉二元善惡對立已不復存在都市人雖然依舊貪得無饜、狡詐且無情,但鄉村也不再是純樸善良的樂園,而成了邪惡逆滲的場域,依個不受法治管束的蠻荒化外之境。)
此外本片也寫實地觀照了東歐移民引發的社會衝突。)故事大抵上是一則人吃人的蘋果聳動新聞,不過但說得相當有趣而戲謔。
(反諷之處在於,雖然加害者殺人烹人,但他只是懷著一份單純的心,守護其風燭殘年的浪漫愛情,其實自己才是被黑道吃得死死、被不肖子背叛的可憐人,所以究竟是誰吃誰?答案不言而喻。
另外懸疑氣氛間,第一個被觀眾認定受害的失蹤者的真相,也是全片妙絕的驚喜之處。)
7/07 Tue
16:30 陽光七月天 - In July 中山堂
★★★★
超級歡樂而浪漫的一部片!離奇的夏日公路戀曲,為愛走天涯的實習教師繞了一大圈,才發現真愛當初就在自己身旁。
精采的敘事結構(開頭就來個頗為驚奇的迴圈敘事),以及時而魔幻的視效、時而瘋狂的橋段,(利用物理算式計畫的"飛車渡河"、飆卡車的女騙徒、邊境的"浪漫"求婚...)可愛的男女主角......都令人驚喜不已。
而濃濃的中東音樂風情,是法提阿金片子中提味的馥郁香料。
21:00 175紀事 - Paragraph 175 新光三廳
★★★★☆
超感人的噴淚記錄片,族群迫害史中最陰鬱而壓抑的一段,極權納粹結束後,社會的性別壓迫仍然箝制這些德國老人同志,講起烙印在身上的永恆身心創傷,還是可以看見那痛楚歷歷再現,令人震撼而心疼。
可貴的另一點在於他試圖用受訪者口述及文史影像archive,推疊出一個20~30年代威瑪時期極度奔放而開明的柏林 (而且男女同志都有),很棒的紀錄片,值得之後再去光點看一次。
7/08 Wed
16:30 小偷.共犯.鐵拳頭 - Short Sharp Shock 中山堂
★★★★
法提阿金另一部通俗好看的都會移民生存紀事,來自不同三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移民青年間的感人兄弟情誼。
異性戀男人間的感情糾葛,不外乎是關於為了女人、以其幹架互挺復仇的義氣,其實本片頗有港片英雄動作的色彩,儘管主角極力掙脫逃,仍然最後無法阻止兄弟與自己捲入悲劇的漩渦。(總之當個好人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同樣的,來自中東的異國情調配樂漫佈全片,就算跑出個肚皮舞孃在那扭腰擺臀也不突兀。
18:30 台北電影獎劇情短片入圍 I 新光三廳
★★☆
時光:萬芳演得不差,不過沒啥發揮空間,過去和現在交錯、透過回溯救贖過去自我的手法有點老套,全片空有氣氛卻不夠精采。
待消失的影片:很亞倫雷奈(旁白和鏡頭運動也是)、很莒哈絲、很法國哲學家與文青fu,北藝大老師林如萍的現身與口白有些嚇人,影片和真人互動模擬的設計不錯,不過不夠精緻。
秘密海:俗到不行的劇情,不過演員表現自然,搭配海天美景,拍出了年輕人間的曖昧流動與真摯情誼。
7/11 Sat
14:00 控訴風暴 - Storm 中山堂
★★★★
很棒的國際法庭 & 政治影片,鋪陳得相當穩當而紮實,傳達出戰爭受害者的無奈,與政治現實、多方勢力交織之下,西方世界的便宜行事心態,帶點隨機手持感的攝影運動也成功呈現那種危機四伏的不安氣氛,女檢察官與女證人的勇氣與淚水相當動人。("四月三週又兩天"那個女主角演得超好! 最後對女檢察官的微笑讓我感動了...)
17:00 好戲開鍘 - Meet the Head of Juan Perez 中山堂
★★★☆
沒有讓我失望的惡搞魔幻喜劇!(全片一開始就是魔術師男主角的斷頭在倒敘)各個角色間的特色及勾心鬥角刻畫得很成功也有許多別具巧思的爆笑橋段,男主角演得尤其喜感~
濃艷的南美風情在視覺與音樂中皆淋漓放送。
19:30 艾美與亞歌 - Aimee and Jaguar 中山堂
★★★☆
敘事節奏有點拖,不過二戰時代背景的刻畫與兩位女主角的演出相當精采!性別意識也相當先進,恐怕現代人自嘆弗如。
7/12 Sun
15:00 爸,你好嗎? - How Are You, Dad? 中山堂
★★★
多段敘事小短片,敘事氛圍、攝影、乃至演員都很不錯,不過文本層次有些單薄,故作憂傷的音樂也很擾人且煽情,傳統、壓抑的父親形象;疏離、流散的現代家庭關係也重複性過高,雖是張作驥最平易近人也最溫暖的一次嘗試,不過個人認為比較適合電視播映......。
還是有很不錯的幾段,像是背影、繞英文老人學探戈、爸爸帶兒子逛動物園是我個人比較喜歡且受感動的部份,最後的街頭隨機採訪,反而更有直擊人心的真實力道,看完會想打電話關心父親,並且覺得自己該對家人好些。
(就這方面而言,本片還是頗有意義。)
19:00 懼乳:傷心的奶水 - Milk of Sorrow 中山堂
★★★★
很美的音樂、畫面、女主角,充滿詩意的吟唱與音畫設計,劇情也很有獨特的巧思與國族/性別史意識,
成功以影像傳達出動人的陰性史觀。
21:10 三十不立 - Generation Undecided 新光三廳
★★★☆
很貼近全球已開發/開發中國家中產階級家庭小孩的成人寫照,無所事事、缺乏目標、政治冷感、為小事躊躇憂鬱、害怕眾人檢視的壓力、想離群索居......
影片基本上傳達出這個世代游離、無目標的共同心聲,雖然看似只是一群廢人(草莓族?)的生活寫照,但還是被片中後青春期的那種不願長大、渴望自由的浪漫氣息,給稍稍打動到。
對照台灣上個世代對年輕族群的種種歧視偏見,也期待本土年輕創作人能用紀錄或劇情媒材,說一個屬於我們這世代的故事。